首页 | 研究院概况 | 新闻动态 | 冰雪名家 | 作品欣赏 | 评论研究 | 学习交流 | 分支机构 | 网络学院 | 联系方式
 评论研究
评论研究
 点击排行 more 
《雪韵禅心——当代冰雪画优…
个人申报艺委会理事通知
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2019…
师造化——中国冰雪艺术研究…
书画献爱温暖童心
“冷逸之美”传递精神价值范…
“冰雪澄怀-范亮冰雪山水画…
我院三名师生入围石河子精品…
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再次赴平…
 
 评论研究
彼 岸 扁 舟
 


——山水画中待渡主题的精神意蕴

赵春秋



雪天待渡图


      摘要:在中国山水画中,待渡作为最常见的表现主题,被画家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。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几幅待渡主题山水画的解读,探寻待渡背后画家的隐逸思想和彼岸理想,揭示其心灵救赎的精神意蕴。

 
      关键词:山水画;待渡 ;扁舟;彼岸 ;心灵救赎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一、彼岸情怀

      舟船,是中国古代水上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与古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同时,舟船的独特功能和品性,也使它成为负载人类情感与理想的心灵之舟,舟船所具有的漂泊、离别、自由、归隐、援济等意蕴与古人心灵体验产生了密切的联系,从而由世俗的普通物件升华为意蕴深厚的艺术形象,从生活实用上升到了艺术审美的高度,此时的舟船不仅是古人思想的寄托,更是艺术的象征。徜徉于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学之林,我们不难发现,古代文人们对舟船情有独钟。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传奇小说,众多蕴涵丰富的舟船意象俯拾皆是,内容之丰富 ,足以令我们瞠目结舌,有浪迹漂泊之舟、离情别绪之舟、超凡脱俗之舟、仕宦羁旅之舟、乘兴游乐之舟、凌波摆渡之舟、放狂弄潮之舟、载酒中流之舟、隐逸垂钓之舟、苇岸烟渚之舟等等 ,而舟船意象在诗人笔下更是表现手法各异 ,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。“孤舟”、“扁舟”、“孤帆”、“暮帆”、“轻舟”、“兰舟”等舟船意象比比皆是,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散发出无穷的魅力!

     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,舟船也是重要内容。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北宋、西夏的敦煌壁画中就出现了丰富的舟船形象,飘板、小舟、帆船、楼船等应有尽有,敦煌藏经洞遗书和纸画中也有大量船的资料和图画。目前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山水画《游春图》(隋,展子虔)中,就有游船在水面摇曳的生动描绘。唐朝张彦远的《历代名画记》中也有南齐王殿作《列女传舟仪图》的记载,北宋宣和年间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绘画作品的著录著作《宣和画谱》中,更是在第八卷单独列出“宫室舟车附”,作为宫室画科重要的内容。这些舟船有的独立成画,有的仅作画中点缀而已,却都有着丰富的意蕴,待渡、泛舟、晚渡、归棹、泊舟、独钓、渔隐,在水晕墨章的画面中,空蒙迷茫,烟波浩淼,一叶扁舟或泊或泛,远离世俗,迥绝嚣尘,这不仅是画家眼中、笔下的物象,更是纵怀高蹈的感情寄托。陆地是坚硬的、世俗的,那里是一切欲望展示的领地;而水面是柔软的、精神的,那里是个人心灵隐微之所。(1)可以说,这浮三江泛五湖,任心独往乐在烟波的一叶扁舟,就是作者寄寓在笔墨中的性灵之舟。画家通过这一叶扁舟,在烟波中感悟人生,一竿云影一天雨,一船烟霞一江风,禅家的明心见性,道家的致虚守静,儒家的修齐治平,在这一刹那变得更加透彻清明……

      待渡,是古代山水画中一个最常见的表现主题,也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艺术母题,这一现实生活习见的普通场景,被画家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,细细读来,颇耐人寻味。历史上待渡主题的著名作品有唐朝王维的《雪景待渡图》;五代董源的《雪浦待渡图》、《夏景山口待渡图》、《潇湘图》;五代关仝的《山溪待渡图》;北宋许道宁的《秋江唤渡图》、《秋山晚渡图》;北宋李成《密雪待渡图》;元朝钱选的《秋江待渡图》;元朝盛懋的《秋江待渡图》;明朝的仇英也画有《秋江待渡图》。这些作品或工或写,面貌各异,但起作品表达的,却有着惊人的一致,那就是对人生“彼岸”的寻找和渴望。

      以待渡为主题的这些作品,画面风格大多是清冷野逸荒寒萧索的,寒林野渡,霜冷沙洲,溪山阔远、树木萧疏,江水淼茫,画面描写的都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完美的物象,表现出荒寒萧疏的意境,折射出禅宗悲凉避世的逃禅思想。这种思想,曾经对中国古代的画风带来巨大的影响,重视荒寒萧疏意境的营造,最具特色的是李成、范宽、郭熙均擅长的雪景寒林,在这些绘画作品里,全无人间烟火气息,只有悲凉高逸的诗情。待渡主题的绘画,就是在这样的意境中展开的,一方面描述现实世界的悲凉,体现了画家对现实的不满,另一方面描述待渡人翘首远望,表达了对心中美好彼岸世界向往的隐逸情结。这些待渡图中,有的只见于著录,作品已经湮灭不可考了,我们只能通过作者的其他作品来揣测它的神采,有些待渡图流传至今,让我们有缘能一睹它的风采,下面就让我们在一一检视中,领悟作者高翔远翥的彼岸情怀。


 二、《待渡图》解读

     董源的《夏景山口待渡图》,现藏辽宁省博物馆,绢本设色,纵50厘米,横319.8厘米,被认为是董源江南风格的典型作品之一。此图在南宋和元朝,是内府藏品,元亡后,相继为明代项元汴、清代耿昭忠、索额图所藏,后为清内府收藏,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国宝。此卷引首“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。”为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所题,卷后有跋曰:“右董元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,冈峦清润,林木秀润,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,有自得之意。真神品也。”为元代鉴定家柯九思的亲笔。元代诗人虞集对画面作了精彩的描述:董元夏山何可得,嘉木千章铁作画。曾峦犭合雨气润,百谷正受川光溢。犬牙洲渚善蟵洄,沧江散落碣石开。山田何处无耕凿,寻源不得还徘徊。

     展开画卷,右手是平静的水面,中远处有一细长的小洲,稍近处浮一渔船,渔人悠闲作业。视线慢慢左移,出现了似“犬牙”的洲渚,坡岸平缓,冈峦起伏,山头多作圆形,草木蒙茸其上。再往左,呈现出“蟵洄”错落的洲渚,树木繁茂,房舍掩映其间,偶见劳作的农人。垂柳依依的滩岸上,一戴青冠的红衣人正在招呼驶来的渡船。

     从近景洲渚往远看,是一片平滩,平滩后面是更远的、起伏连绵的洲渚。空气湿润,山形朦胧,整个景象与米芾所言“峰峦出没,云雾显晦……溪桥渔浦,洲渚掩映,一片江南”,柯九思所说“冈峦清润,林木秀润,渔翁游客出没于其间,有自得之意”完全相符。(2)这种景象,既是江南山水的真实写照,更是作者内心桃源思想的折射。

     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关仝《山溪待渡图》是其代表作品之一,具有其典型画风,该作立轴,绢本,纵:156.6厘米,横:99.6厘米。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,画中大山矗立,石质坚凝,气象壮伟荒寒,水墨淡色勾绘的圾垅、风阜、峦岭,矗立的主峰,直泻的飞瀑,烟林掩映的古刹柴关,形象洗练而完整,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。雄伟苍凉的气氛,使观者如在“灞桥风雪中,三峡闻猿时”,心生悲凉之感。此画已经不是自然风光的简单描摹,而是画家的精神诉求与流露,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,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。 

     盛懋的《秋江待渡图》为纸本墨笔,纵112.5厘米,横46.3厘米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此画采用两段式的“深远”构图法,表现的是溪山阔远、林木萧疏的秋江风光。树木萧森,苇荻摇曳,两三只芦雁在空中飞鸣。岸边树荫下,一长者携侍童席地而坐,痴痴地远望江面,等待摆渡的船。全图用笔疏简圆劲、工整细致,意境静谧幽远。

     钱选的《秋江待渡图》历来被认为是首屈一指的,该画纸本设色,纵26.8厘米,横108.4厘米,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。采用诗、书、画相结合的形式,钱选自题七言绝句一首:“山色空濛翠欲流,长江浸彻一天秋。茅茨落日寒烟外,久立行人待渡舟。”引首处有乾隆御题“秋江待渡”四大字,曾为《式古堂书画汇考》、《大观录》 等著录。此卷描绘江南山水,画面起首处几株红杉树灼灼耀眼,一红衣待渡人翘首远眺,江水浩淼苍茫,远山连绵起伏,山下桃源般的房舍若隐若现,意境苍茫空阔,静谧悠远。如镜的江面,空灵迥绝,江面上隐隐约约一叶小舟,带来了灵魂拯救的希望。画中人江畔久立,热切地盼望着那一叶扁舟,可以带自己离开这红树所象征的莽莽红尘,渡到桃源般的彼岸去!

三、精神探蕴

     在董源和关仝的待渡图中,尽管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彼岸生活的向往,但更多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现实生活的叙述。到了盛懋和钱选的待渡图中,我们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彼岸生活的强烈渴望,那艘遥远的性灵之舟,尽管还隔着烟波浩渺的滔滔江水,却给待渡人带来了离苦得乐的无限向往。现实生活是苦的,这种苦却又无法言说,只能通过绘画来表达。盛懋是社会地位卑微的江湖画家,在重道轻器的社会环境中,充其量是个低贱的匠人。尽管画卖的不错,能够衣食无忧,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压力还是显而易见的,所以在他的待渡图中,渴望改变生活状态,到达自由彼岸的欲望就比董源关仝强烈好多。而同时代的钱选,因为社会地位和修养的不同,其彼岸思想较盛懋更甚。钱选曾经是南宋的进士,和赵子昂同列著名的“吴兴八俊”。南宋灭亡后,作为前朝遗民的钱选,毅然拒绝了元政府的征召,隐居山林,“不管六朝兴废事,一樽且向画图开”,走上一条和赵子昂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。元朝按照征服的顺序将百姓分为四等人:第一等是蒙古人,第二等是色目人,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,钱选是南宋人,也就是元朝社会中地位最低的南人。对前朝的眷恋和怀念,不公正的文化歧视,使得有很高文化修养的钱选痛苦而压抑,所以他对彼岸思想的追求,就有强烈的灵魂拯救的意味,他画的待渡图就有着更深层的意蕴。

     渡,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,在现实生活中,一叶扁舟足矣。但精神上的渡,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。对于精神上的渡,佛家称之为“度”,有超脱的意思。佛家讲的般若波罗蜜就是通达妙智慧度到彼岸的意思。佛家弟子不但要度自己,还要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往生净土,在佛家眼里,人人都是待渡人。不仅是佛家,其实每个人自己都需要度。现实是残酷的,在滚滚红尘中,生活的烦恼焦虑,生存的残酷竞争,生命的脆弱和短暂,人情冷暖,世态炎凉,难免让人厌弃,能安放灵魂的理想彼岸,这时候就显得特别重要。人人都期望有一个彼岸,一个可以安详栖息,和谐顺意的理想世界,哪怕是虚幻、短暂的,人们都愿意等待,这种理想,这种向往,这种等待,就是“久立行人待渡舟”的境界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们每一个读画的人,何尝不是等待心灵救赎的待渡人呢?

结语

从某种意义上说,山水画是文人士大夫逃避现实、寻求精神慰藉的产物。浓浓淡淡的隐逸之味,使得山水画具有了思之无尽的艺术魅力。待渡,作为山水画中的一个重要艺术母题,表达了画家厌弃污浊尘世,向往桃源乐土,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逍遥性,超越自身,超越绘画,超越现实的希望和理想。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无奈,也看到了画家纵怀高蹈,高翔远翥的心灵,更看到对彼岸世界的期盼和渴望。惟其如此,中国画才不是苦涩干冷的,它充满诗意,充满美学意蕴,充满生机和向往,彰显出令人惊、令人喜、令人思的无尽艺术魅力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
1)朱良志《生命清供——国画背后的世界》p68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第二版

(2)郎绍君《一片江南——重读董源《夏景山口待渡图》《中华遗产》第10期 2004年

参考文献:

陈传席 《中国画美学史》人民美术出版社     2009年

陈传席 《中国山水画史》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年

朱良志 《南画十六观》  北京大学出版社     2013年




五代  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

五代关仝 山溪待渡图

五代关仝 山溪待渡图

五代 关仝 秋江待渡图


宋  佚名  秋溪待渡图


元 盛懋 秋江待渡图


元  钱选 烟江待渡图卷


元  钱选 秋江待渡图卷


明 仇英 秋江待渡图


明 高阳   秋江待渡


清  王翚   渔村待渡






 
 
分享到:
 
上一篇: 上善的灵魂舞蹈  
下一篇:微风摇海绿 细雨染春红  
 
 友情链接
中国冰雪艺术研究院 京ICP备17020464号 版权所有
地址:北京市通州区宋庄
技术支持:三一网络 
关闭